5月12日,四川汶川里氏7.8級大地震發生后,災區通信中斷,地面交通極其困難,災情分布狀況、災情程度等宏觀信息極度缺乏,航空遙感成為大面積快速獲取災情信息的有效手段。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成立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中科院的抗震救災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要求迅速組織力量,發揮中科院資源環境和高技術領域關于地震、遙感、緊急救援、通信、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技術儲備,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詢與服務。
隨即,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成立了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和抗震救災技術小組,對汶川地震災區開展遙感監測和災情評估工作,將為災區人員救援、災情評估和災后重建方面的工作提供幫助。災情發生當天,遙感所已開始收集我國衛星數據,利用微波遙感技術分析災區受損情況。
但據介紹,我國衛星的微波數據相對較少,因此,已向國際減災組織申請幫助并向國外衛星公司發出訂單,購買相關微波數據,準備借用全球“天眼”分析災情。如果數據足夠,將在一兩天內分析出災區內的房屋倒塌、道路損毀情況。1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的2架“獎狀S/Ⅱ”型遙感飛機及相關科技人員已抵達災區,并進行了兩次飛行。據介紹,這2架“獎狀S/Ⅱ”型遙感飛機,可分別提供高分辨率的光學和雷達圖像,具有全天候全天時快速獲取大面積災情數據的能力,曾執行多次重要的遙感監測任務。
如果順利,數據分析結果有望在5月14日獲得。同時,為配合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和救援行動,有效快速地提供災區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遙感所將使用新型航空數字成像系統和中國精工集團北京通航公司共同協助空軍航測團執行災區空中攝影任務,主要針對災區公路、水路交通網和重災區居民點進行航空數字攝影,航攝2個小時后提供高精度災情影像圖和分析報告。
由于災區道路受損嚴重,遙感所將于5月15日采用無人機,對不易到達區進行超低空遙感數據獲取工作,遙感所和地理所專家已進入四川都江堰地區進行無人機點數據獲取工作,以驗證其他數據解譯效果,提高解譯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