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空軍成立以來,該軍種始終走在技術變革的先鋒。從空軍成立前的萊特兄弟時代到兩次世界大戰、太空競賽和隱身的出現,美國都受益于世界上最先進、由工業界迅速開發并由空軍人員運用的尖端技術。
技術優勢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關鍵。美國不致力于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而是最有能力的軍隊。其他國家可能擁有更多的部隊、飛機或導彈; 美國則以卓越的培訓和能力給予回擊。這些作為力量倍增器,可以產生優勢力量,給盟友以信心、懾止潛在的敵人。
空中優勢對于這種戰略方法至關重要。沒有空中優勢,我們在海上的艦船、陸上的部隊、網絡設施和各種飛機都無法生存。但正如美國空軍參謀長大衛·古德芬上將(David L. Goldfein)提醒我們的那樣,“空中優勢不是美國與生俱來的權利。”恰恰相反,空中優勢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和投資才能得以實現和持續。
持續18年的地區沖突和反恐作戰分散了美國的注意力,使得中國縮小了與我們之間的軍事能力差距。
今年,中國國防開支將再攀升7.5%,而去年同期增長8.1%,而此前兩年每年增長7%。中國的國防開支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是通貨膨脹率的幾倍,顯示了其追趕并最終超越美國的決心。
據美國國防情報局稱,中國的第五代戰斗機殲-20和FC-31 /殲-31戰斗機具有類似于美國第五代戰斗機的隱身設計、現代化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遠程多頻帶電光瞄準系統、以及“玻璃”駕駛艙配備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傳感器融合。中國現在擁有先進的俄制S-400防空系統,并正在投資新的戰略預警、空中打擊、空中和導彈防御系統。
這是美國在與中國的直接交戰中面臨的威脅。
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個等式的另一面。在僅僅購買了187架而不是381架之后,2009年取消采購F-22的決定為今天的美國空軍奠定了基礎:F-15C機隊正在老化,而可以替換它們的選擇很少。顯然已經排除了對這些噴氣機進行改造以延長其使用壽命,僅有的選擇為:購買對現有F-15C適度升級的新F-15EX,或者加速采購和部署擁有變革性隱身能力、傳感器和態勢感知能力的F-35A。
如果有不公平的斗爭,就是這樣。F-35的雷達截面積是F-15的1/5000。敵人可以看到超過200英里外的F-15,但不會在21英里之內發現F-35。這就像發現一只以1.6馬赫速度向你發射的蒼蠅。
這就是空中優勢的全部意義:在我們有優勢的地方創造一場不公平的戰斗。那為什么還需要辯論呢?
令人驚訝的是,這不僅是定價的問題。盡管兩架飛機之間存在代際差異,但每架飛機的邊際成本在2024年至2025年幾乎完全相同,屆時F-15將最終投入使用。它也不僅僅是運營成本的問題?,F在F-15每飛行小時費用低于F-35A,但F-35的費用正在下降,根據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F-35項目辦公室之間的協議和計劃,到2024年F-35的運營成本將低于F-15。
當然,這并不是說這場辯論不是關于金錢的問題。訂購80架F-15EX將在五年內花費78億美元,并且總數可能達到144架的機隊未來全壽命費用將是這一數字的兩倍。
這筆錢必須來自某個地方,不可避免的來源將是F-35。這就是為什么F-15EX發現自己與優秀的戰斗機發生了不公平的斗爭。
事實上,購買F-15EX的真正理由并不是關于戰斗機的能力——這個問題關乎保持長期的工業能力,以確保在制造下一代戰斗機的時候,國防部不會發現自己被一個供應商所俘虜。這是未來十年間波音公司喪失戰斗機研制能力將要導致的風險。
解決方案有兩個:首先,購買F-35A。致力于更高級的平臺,即對高端對手施加最大風險和成本的平臺。第二,改革空軍發展和采購新武器的方式。
在這里可以回溯一下歷史。在20世紀50年代,空軍發展了“百系列”戰斗機,從F-100開始直到第一架隱身飛機F-117。并非每個“百系列”設計都投入生產。但是,通過不斷開發新的機體、發動機、傳感器和概念,空軍更快地學習,在與對手的競爭中占據上風。
這就是美國拖垮和擊敗蘇聯的方式??哲娯撠煵赊k的助理部長威廉·羅珀(Will Roper)引用“百系列”戰斗機及其迭代開發方法作為模型。推進技術具有戰略影響。它可以阻止競爭對手發動沖突的沖動,并強加成本迫使他們重新考慮長期戰略。
美國空軍未來的大部分能力將來自軟件,而不是硬件,但材料、制造和系統集成方面的進步也可以從這種迭代方法中受益。實際上,F-15EX制造商波音公司正是利用這些概念從T-X教練機項目中獲取了數十億美元,使其能夠削減數年的時間并從計劃成本中壓縮數十億美元。
每兩、三十年采購一種機型不能也不會支持充滿活力、競爭激烈的工業基礎。它也不會帶來可持續的創新。
想一想:如果沒有蘋果和三星,我們可能仍然會使用黑莓和紙質地圖。換句話說——沒有俄羅斯和中國——只有第四代戰斗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