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10日,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網站發布博客文章,題為“Learning the lessons of Nagorno-Karabakh the Russian way”,作者是賽博、太空與未來沖突助理研究員亞歷山大·斯特羅內爾。博文認為,在分析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時,俄羅斯專家得出了驚人的結論。對于阿塞拜疆在2020年底這場沖突中所取得的勝利,西方評論家將其歸功于使用無人機技術并得到了土耳其援助,但還有比這更多的東西。
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于2020年9月下旬開始為期44天的戰爭,這引起了全球智庫、軍事學院、專業雜志和媒體的熱烈討論。阿塞拜疆對亞美尼亞和未獲承認的阿爾查赫共和國軍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西方乃至其它地區很大程度上將其歸于兩個因素:無人機技術和土耳其援助。世界各國政府和軍方都非常感興趣地注意到,一個較小的地區力量部署的無人機技術如何扭轉了近30年的現狀。外交官和記者也指出,土耳其越來越愿意在鄰近地區變得舉足輕重。
毫不奇怪,俄羅斯許多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的媒體都發表了自己對戰爭結果的看法,俄認為這場戰爭是在自己的后院發生的。不過,俄羅斯專家的這些說法對阿塞拜疆的勝利采取了更為細微的解釋,避免過分強調無人機戰和土耳其的援助。
教訓之一:野戰部隊的素質仍很重要
與西方所認為的教訓最為深刻的不同之處可能是,俄羅斯機構重申了要全方位戰備這一更傳統的觀點:技術仍被野戰部隊的素質所壓倒。
2020年12月刊登在俄陸軍報紙《陸軍標準》上的一篇文章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作者使用傷亡統計資料來闡明參戰部隊的能力:雖然雙方的陣亡者大多都在17-19歲的年齡范圍內,但阿塞拜疆在更年長的群體中遭受的損失更大。在阿塞拜疆的傷亡人員中,有30%在25-27歲的年齡范圍內(可能是具有3-5年經驗的士兵),這表明巴庫派遣了具有最新戰場經驗的全方位正規軍。
相反,亞美尼亞防線的特征是“老老少少”:年輕的應征入伍者和受過蘇聯訓練的年長軍官帶領的志愿兵用著過時的蘇聯時期的戰術——尤其是缺乏以大量使用無人機為特征的戰場知識或經驗。作者忍不住抨擊亞美尼亞對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行動毫無興趣。在他看來,亞美尼亞軍隊錯失了獲得現代戰場寶貴經驗的良機。
這種情緒在顯然是非官方的出版物中引起了反響,包括受歡迎的《軍事評論》,該刊言辭激烈地對亞美尼亞軍隊的戰斗力提出了質疑。在亞美尼亞投降后不久發表的一篇文章,將有序、無怨無悔的“德軍”式阿塞拜疆部隊與其認為是無能和混亂的亞美尼亞人進行了比較。
其中的含義顯而易見:盡管技術改變了戰場,但能干的士兵仍將是未來戰爭結局的主要決定因素。
教訓之二:戰場特征已面目全非
戰備方面的教訓同樣令人深刻,俄羅斯傾向于認為納卡沖突在整個戰場上都有教訓,而不僅僅是空域。按《陸軍標準》的說法,這場沖突是蘇聯與現代戰法的一次“碰撞”,是“對美蘇對抗時代的戰爭策略已屬于過去這一事實的確認”。
舉例來說,作者強調了亞美尼亞人所謂的“巴格拉米揚防線”的失敗——在第一次納卡戰爭期間,由亞美尼亞僑民出資建立的跨越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阿塞拜疆邊界的一系列防御工事。亞美尼亞投入戰爭時,希望保衛同樣的陣地,據報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些陣地基本上未曾改變。實際上,阿塞拜疆的無人機和大炮對預先判明的防御陣地進行了快速打擊,并迅速地對亞美尼亞的防空資產進行了定點摧毀。
去年12月,瓦爾代俱樂部評論員和政治學家亞歷山大·赫拉姆奇欣在《軍工信使》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亞美尼亞在第一次納卡戰爭(1988-94年)中取得勝利可歸因于這樣的事實,即“極多”的亞美尼亞軍官經過蘇軍的訓練并具有來自阿富汗真實戰場的經驗,這使得亞美尼亞在面對擁有相當數量和技術優勢的阿塞拜疆時能夠取得勝利。赫拉姆奇欣認為,從那以后亞美尼亞人“自豪地休息著,充滿信心地相信1992-1994年的局勢將永續下去”,并確信敵人會“永遠無能為力”。
實際上,蘇聯時代的防御遇到了21世紀的進攻。阿塞拜疆的技術提供了優勢,但亞美尼亞方面如有更高的能力和戰備水平是有可能削弱其效果的。
教訓之三:國家“戰斗意愿”極為重要
埃里溫因對宿敵的低估以及對現代戰場了解不足而受到嚴厲批評,而外界對巴庫則贊不絕口。的確,俄羅斯對阿塞拜疆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改變近30年現狀的欽佩之情顯而易見,尤其是考慮到亞美尼亞據稱是莫斯科最親密的盟友之一。
西方觀察家可能會像蘭德公司一樣,將其稱為“國家戰斗意愿”,即決心通過利用國家政權的各個方面來實現軍事目標,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代價來追求這一目標。俄羅斯有關這場沖突的絕大多數文章都認為,阿塞拜疆具有精明、為期10年的軍事現代化計劃,該計劃的執行著眼于重新奪回卡拉巴赫——結果正如《軍事評論》所指出的那樣,阿塞拜疆在將21世紀的技術要素納入軍隊的時候,亞美尼亞武裝部隊在20世紀衰敗了。
與阿塞拜疆人相比,亞美尼亞領導人缺乏決心。《軍工信使》稱,埃里溫不愿將亞美尼亞軍隊派往前線,而是讓阿爾查赫的應征者和志愿者去沖鋒陷陣。赫拉姆奇欣再次毫不留情地指出,“亞美尼亞人沒損失一架蘇-30,可他們確實遭受了理所應得的全國性災難。”
教訓之四:自我反省也很重要
俄羅斯媒體并沒有回避自己的國家應采取什么措施來正確地吸取這場戰爭的教訓,特別是在需要充分考慮國家弱點的情況下。關于這場沖突的一些更加內省的分析出現在諸如《軍事評論》之類的非官方媒體上,該刊告誡稱亞美尼亞自1994年以來就一直在犯同樣的錯誤:“相信自己”這一宣傳。對俄羅斯自身軍事能力“扭曲的公眾理解”,在沖突發生之前或期間都沒有任何好處”,《軍事評論》告訴讀者:“如果說一方(指阿塞拜疆)固執地為此做著準備,……,而另一方……實際上在擺花架子”。
所有媒體對亞美尼亞領導層的另一個嚴厲批評,尤其是針對埃里溫所做出的糟糕采購決定。赫拉姆奇欣和《陸軍標準》都注意到,亞美尼亞是從約旦購買過時的蘇聯時代的老舊防空系統,而不是能夠有效對付無人機的現代俄羅斯系統。《軍事評論》的觀點略有差異,尤其是批評亞美尼亞雖然向俄購買了現代化的“伊斯坎德爾”-E近程彈道導彈,但最終幾乎沒有體現出什么作戰價值:一個“…穿著破爛褲子的赤腳男子身著燕尾服……”。
關鍵之處是,為了避免亞美尼亞犯下錯誤,莫斯科需要對自己的軍事能力有一個現實的了解,并且必須清醒地考慮其局限性和采辦問題。
對于俄羅斯的教訓
無疑,土耳其的援助和無人機技術在決定沖突結果中發揮了作用。阿塞拜疆裝備的土制無人機所傳回的驚人圖像表明,亞美尼亞和阿爾查赫的一些陣地根本沒有設防,這將使得莫斯科一直銘記這場戰爭,倫敦、布魯塞爾或華盛頓也是如此。而且,沒有證據表明莫斯科遺忘了這些教訓:恰恰相反。
但總的來說,有證據表明,俄羅斯做出了一種更加微妙的全面理解,將整個戰場和交戰國家考慮在內——以此提出俄羅斯如何吸取這些教訓。
簡而言之,俄羅斯的情緒總體上似乎是冷酷無情和軍事化的,阿塞拜疆“當之無愧”地獲勝,亞美尼亞“活該”輸了。